深耕“三篇文章”打造近悦远来旅游胜地 ——关于推进古丈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
2025-08-11 11:57:57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岩头寨镇人民政府 | 编辑:王紫茜 |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906

古丈融媒8月11日讯(通讯员 朱小东)旅游业是古丈县的优势重点产业,打造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更是古丈推进经济发展、实现富民强县的关键路径。在国内扩大内需、提振消费的宏观背景下,随着湘西地区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和群众出行需求日益高涨,旅游呈现蓬勃发展态势。2024年,古丈累计接待游客629万人次,实现旅游收入50.5亿元,同比分别增长22.2%、19.6%;2025年五一假期,接待游客13.09万人次、旅游收入1.14亿元,一组组亮眼数据生动印证着古丈旅游产业的旺盛活力。

古丈地处武陵山区(湘西)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核心地带,坐拥张家界—凤凰古城旅游黄金带的区位优势,境内既有亿万年前海底地质奇观“红石林”、中南第一峡“坐龙峡”等自然景观,也有栖凤湖、高望界等钟灵毓秀的生态福地;既有墨戎古镇、排帮总舵等底蕴深厚的人文场景,更有土家舍巴、苗族跳香等鲜活传承的民族非遗,还孕育了颜家文、宋祖英等文化名人,堪称游客口中“来了不想走,走了还想来”的旅游胜地,发展旅游业的基础扎实、禀赋优异。

从茶博馆前热闹的茶祖文化节到栖凤湖畔激情的龙腾潇湘龙舟赛,从苗寨体验场景的焕新升级到茶旅融合示范园的建设……古丈坚持“1475”工作思路,在“硬基础”建设与“软实力”提升上双向发力,统筹推进政策支持、资源整合、业态丰富、服务提质等重点工作,推动旅游产业保持高速增长态势。

但也需清醒认识到,当前古丈旅游发展仍面临挑战:周边民族景区同质化竞争持续加剧,民族特色逐渐沦为常规标签;游客需求从单一观光向“吃住行游娱”多元体验转变,现有住宿、游玩等配套条件渐成发展制约;在数字化智能化体验升级、服务精细化转型的浪潮中,旅游热点打造、宣传爆点创新后劲不足……破解这些发展瓶颈,立足旅游发展趋势与古丈实际,需锚定“保护与开发并重、特色与创新结合、全域与深度协同”三篇文章精准发力,推动旅游产业实现“由大到强”的跨越、效益“由低向高”的跃升。

一、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,让“风景”可持续转化为发展“钱景”

保护是开发的前提,开发是保护的延伸。需遵循“先保护后开发、保护好再开发、无保护不开发”的理念,避免“过度商业”“生态透支”“文化失真”等问题,让旅游资源真正成为群众长期增收的“聚宝盆”。

聚焦旅游资源精准保护,筑牢可持续发展根基。聚焦红石林、坐龙峡等地质奇观,栖凤湖、高望界等生态景观,土家舍巴、苗族跳香等民族文化,建立“分类分级、到点到人”的保护清单。“软支撑”上,借鉴先进保护经验制定专项保护条例,将“护山护水护文化”纳入村规民约,通过非遗宣讲、研学课程等培育全民保护共识;“硬手段”上,组建专业护林队、地质监测队,借助无人机、传感器、智能处理系统等技术手段实时监测景区地质地貌与生态环境,构建“监测—预警—处置”全流程保护体系。推行“政府主导+群众参与+游客共治”模式,划定核心保护区严禁乱搭乱建,引导群众自发守护景区生态,通过“保护积分”“植树护绿”等方式带动游客参与,凝聚从开发端到消费端的保护合力。

科学合理开发旅游资源,释放多元价值潜能。升级基础设施“硬环境”,优化直达重点景区的道路、停车场等建设,培育“茶主题民宿”“湖畔景观房”等特色住宿业态;结合古丈铁板烧、酸鱼等特色美食,在县城打造“古丈味道”夜市街区;以茶博馆为核心推进茶文化体验街建设,实现“游在景区、吃在村寨、住在画中”的体验升级。开发特色旅游产品,针对不同客群丰富旅游业态:联合高校与科研院所开发红石林“地质研学游”,配套岩层标本制作、古海洋环境模拟实验等互动项目;依托坐龙峡、栖凤湖等自然禀赋,打造集溯溪攀岩、泛舟游湖于一体的山水生态探险游;以墨戎苗寨、老司岩为关键节点,设计织苗绣、打苗鼓、学土家织锦等“非遗体验”项目;发挥茶乡优势,依托茶山、茶园、茶师、茶馆等资源,打造从茶园到茶杯的“观茶、采茶、制茶、品茶”的全环节茶旅体验产品。

推进数智化服务升级,提升体验便捷度。推进开发线上智慧服务小程序,集成门票民宿联订、实时客流查询、AI路线规划等功能,配备24小时在线人工智能客服,拓展旅游服务空间;引入全息投影技术重现“溪州立柱”“茶马‘古’道”等场景,借助AR、VR技术建设“数字红石林”“虚拟土家苗寨”模型,让游客通过数字技术“穿越”时光、参与剧情互动,增强体验沉浸感。

二、坚持特色与创新结合,推动资源高效转化为优质资产

面对景区同质化、需求多元化的挑战,必须以古丈特色为根、以创新为翼,通过文化赋能、科技加持等措施,践行“人无我有、人有我优、人优我特”的差异化竞争。

提炼核心IP,增强特色辨识度。深挖文化符号价值,将“侠义精神”“排帮文化”转化为沉浸式体验IP,联动泸溪铁掌峰延展“金庸足迹”开辟武侠主题体验区,结合排帮故事打造酉水特色情景剧,让游客通过扮演“侠士”“水手”等角色深化旅游体验,推动旅游由“静态观赏”向“动态参与”转型;以“茶祖神农”“土司王朝”为文化背景创作独具古丈风格的卡通形象,推出春茶开采巡游、土家茅古斯表演等活动,塑造独特文化记忆点。优化宣传引流手段,培育“苗字号”“茶字号”本土主播团队,开展“非遗直播周”“茶园云采摘”等活动;借助短视频、短剧等载体,将分散模糊的资源转化为“有故事、有情感、有辨识度”的文化IP,通过直播、短视频打造旅游热点爆点,形成“线上引流—线下消费”的良性闭环。

创新场景体验,构建“旅游+”生态链。借鉴矮寨德夯幻境以山为幕经验,推进搭建栖凤湖“水上剧场”,以湖面为幕通过灯光秀、实景演出再现“酉水号子”“龙舟竞渡”历史场景;发挥高望界生态优势推出“森林疗愈营”等项目,配套瑜伽课、自然探究课,精准吸引都市客群。深化“旅游+”融合发展:融合“旅游+农业”,推出茶树认养、采制项目;拓展“旅游+体育”,举办“山地马拉松”“栖凤湖龙舟赛”等赛事活动;丰富“旅游+教育”,与中小学合作开发“非遗体验”“地质研学”课程包,培育稳定客源市场。

健全运营机制,实现收益多方共享建立“景区+合作社+村民”利益联结机制,鼓励村民以土地、房屋入股景区,邀请非遗传承人参与演出教学,优先吸纳本地村民从事导游、餐饮等工作,打造主客共享的旅游乐土。构建多元消费场景生态,突破“门票经济”瓶颈,将旅游与住宿、饮食等元素深度融合,整合资源推出旅游“年卡”“套票”,通过研学课程、探险装备、旅游拍摄等拓展盈利空间,吸引周边客群高频消费。

三、坚持全域与深度协同,推动旅游流量有效转化为经济增量

随着交通运输、信息技术等发展,为游客在固定空间上旅行足迹按下了快进键,景区体验内容和服务质量成了游客驻足停留的关键帧,需构建旅游场景全域联动、体验纵深升级的多元“留客体系”,让游客从“过客”变“常客”。

优化空间布局,构建全域旅游格局。锚定旅游一体化发展推进机制创新,将旅游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、交通规划、生态规划有机衔接,优化利益分配机制,统筹政府、景区、社会多方力量打破部门行业壁垒;强化“张家界—凤凰古城”中间带优势,以古罗大道为轴串联河西片区生态游、墨戎苗寨文化游两大翼,开通“景区直通车”,实现“一票通游”便捷体验。

推动要素融合,释放全域发展效能。深化茶文旅融合,举办“古丈毛尖·斗茶大赛”“茶文化论坛”等活动,以非遗技艺、民俗故事、特色村落为载体,借助本地网红、视频博主打造特色文化符号,推出“晨采茶叶+夜赏茶艺”等旅游套餐。激活“城乡联动”活力,培训城乡客运司机担任“兼职导游”,鼓励农户开办“农家厨房”,让全域成为“处处是景、时时可游”的旅游场。发挥“小城大主播”优势,持续开展村播大赛、短视频大赛等活动壮大流量,打造非遗工坊、直播小镇等场景,形成“网上看、线下游”的旅游格局,实现主播增流、景区增收与县域发展的互利共赢。

升级服务体验,提升“留量”粘性。细化基础服务保障,推进旅游集散中心建设,完善游客输送、行李寄存等服务,在重点景区增设“旅游厕所”“休息驿站”,强化人文关怀为特殊群体提供关爱服务。丰富深度体验项目,举办“趣味运动会”“茶园音乐节”等活动,开辟探秘游、极限运动体验等项目;依托线上服务程序实现旅游咨询、线上预定、问题反馈等需求,做到服务受众普遍化、服务质量精细化,满足游客全方位、深层次的旅游体验。

实践充分证明,面对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冲突、同质化竞争与特色缺失的难题、流量转化与服务升级的困境,旅游产业发展的突围关键在于守正创新,需坚持以保护筑根基、以特色树招牌、以创新激活力,聚焦构建“保护—开发—服务”一体化全链条旅游体系,不断丰富业态、深化体验,让古丈境内每一处山水都彰显人文底蕴、每一项服务都传递情感温度,方能建成“近悦远来”的旅游胜地,实现“绿水青山”与“金山银山”的有机统一。

责编:王紫茜

一审:王紫茜

二审:齐菲

三审:陈真

来源:岩头寨镇人民政府

乡镇动态
头条
视频
我要报料

  下载APP